“一帶一路”與區域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內涵
“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內涵是秉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與沿線國家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國際區域合作架構。通過共商、共建、共享進一步密切與沿線國家的友好往來和經濟聯系,實現與沿線國家利益共享、責任共擔和命運共存,推動世界經濟治理體系的改革。因而,“一帶一路”建設重點是我國與沿線國家的合作關系,以及大量的跨境和海外投資項目。從戰略高度看,“一帶一路”是我國首個真正具有全球視野的國家戰略。
從戰略空間看,“一帶一路”具有多重空間內涵和跨尺度的特點。從空間范圍看,“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覆蓋范圍跨越國界,它不是一個封閉的區域體系,而是一個全球性概念。從空間結構看,雖然“帶”與“路”在字面上都是條狀的空間區域,但是,“一帶一路”不是簡單的“帶”狀結構,而是一個網絡結構,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網絡。從空間等級看,“一帶一路”從上到下包含了國際區域合作網絡、重要經濟走廊、節點城市乃至產業集聚區。因此,盡管“一帶一路”在空間上具有一定的區域屬性,但其本質仍是統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倡議。
從戰略內容看,“一帶一路”既包括各國之間的經貿合作、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也包括人文合作與交流、金融、外交、合作機制建設等諸多領域。交通、油氣管道、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是“一帶一路”的優先領域,經貿、產業合作是重點,人文合作是根基,金融合作是保障。因此,“一帶一路”不是一個經濟概念,而是一個高度抽象的綜合性概念。
“一帶一路”建設的區域影響
“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是全國各個地區都可以參與的國家戰略,尤其在經貿、人文、金融等領域。它不像?20?世紀?80?年代的沿海開放戰略,具有清晰的區域指向,因而它為不同區域帶來的發展機遇基本上是相同的,“普惠性”更多一些。然而,由于“一帶一路”建設涉及到的設施互聯互通,特別是國際海陸運輸大通道又含有具體的空間指向。《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以下簡稱《愿景與行動》)提出建設的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孟中印緬六大經濟走廊(圖?2),均具有明確的空間指向,其影響在國內也存在有顯著的區域性,不同經濟走廊影響的重點區域不同。
“一帶一路”建設總體上有助于我國實現比較均衡的區域發展格局。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及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將改變我國西北地區長期以來在對外開放中的區位劣勢,加快西北尤其是新疆的發展。中國-中南半島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建設有利于加快西南地區的對外開放,將促進云南和廣西加快發展。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通過提升東北地區的對外開放程度,將為東北再振興注入新動力。此外,“一帶一路”建設也將為沿海地區提供更廣闊的市場腹地,有助于推動其產業轉型升級和提升在全球勞動分工中的位置,進一步提升沿海地區的國際競爭力。與沿線國家發展更加緊密的經貿聯系和人文交流,將推動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成為更具國際影響力的大都市經濟區,讓重慶、西安、鄭州、成都、烏魯木齊、武漢等將成為內陸對外開放的新高地。建設國家重點口岸和跨境經濟合作區等開放平臺,將在沿邊地區形成一批新的經濟增長極,如東興、瑞麗、二連浩特、滿洲里、綏芬河等,推動邊境地區整體發展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