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民网限制A级福利片,亚洲一区在线国产,国产女人国产女18毛片,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意大利全方位加強古跡保護(他山之石)

發布時間:2018-09-26 11:36:55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葉 琦 | 責任編輯:殷曉霞

關鍵詞:保護嚴格,歷史園林,保護文物,意大利歷史,領養人

  古羅馬斗獸場遺址。

本報記者 葉 琦攝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龐貝古城。

本報記者 韓碩攝

  由于保護嚴格,佛羅倫薩古城區保存完好,吸引大量游客。

本報記者 韓 碩攝

 

早在1909年,意大利就頒布法令,對古跡保護作出規范。現今,意大利不僅將古跡保護納入國家憲法,還制定了一整套嚴格的法律體系及規章制度。

◎在意大利,保護文物古跡已經成為一種公民自覺和社會責任,保護文化自然遺產的各類民間組織達到數十個。

◎意大利實施遺產“領養人”“藝術津貼”等制度,完善高等教育,通過保護與創新結合的方式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

莊重的中世紀教堂,華麗的文藝復興城堡,大氣的拜占庭廣場,唯美的巴洛克噴泉……在意大利,氣勢恢宏的各類建筑、精美絕倫的壁畫、歷經千年的古跡隨處可見。幾乎每一座意大利城市和村莊,都是一座博物館。

2萬多個歷史文化中心、4.5萬座城堡和花園、3萬座歷史建筑、10萬座教堂、2000個考古遺址、3500家公立和私人博物館……意大利擁有豐富的歷史、考古及文化藝術資源。可以說,意大利人將保護文化遺產做到了極致。

文物古跡保護有法律保障

在意大利,凡是工程建設過程中發現文物,工程就會立刻停工,交由文物保護部門先行發掘和搶救,再根據具體情況修改工程圖紙或是取消工程項目。

為保護羅馬古城,意大利于1939年便在古城南部另辟了一座新城,讓其承擔現代城市功能,人稱“新羅馬”。作為首都和國際大都市,羅馬僅擁有兩條半地鐵線,原本計劃2015年竣工的地鐵C線,竣工時間一拖再拖到2025年左右,被稱為歐洲“工期最長、造價最高”的地鐵線路。耗時耗力的原因,主要是為了保護地下文物。同樣,今年6月下旬,米蘭4號線地鐵地下施工作業挖掘隧道時,意外發現古羅馬帝國副帝馬克西米安的陵園,工程即刻叫停。

合理使用在意大利也被視為保護的渠道之一,不少古建筑仍作為辦公場所或住宅使用。以羅馬為例,總統府奎里納萊宮和總理府基吉宮都始建于16世紀。這些古建筑保持著數百年前的面貌,通過內部翻新加固以適應現代居住辦公需要。然而,老樓使用遠比新樓費勁許多,時時保護、定期維護,翻新時不可改變顏色、材料等苛刻的文物保護規定需牢牢恪守。

早在1909年,意大利便頒布法令,對歷史、藝術、建筑作品的保護作了規范。1948年,意大利將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寫入了憲法,以后各屆政府又多次對具體規定加以修訂和完善。上世紀90年代,意大利成立文化遺產與活動部,下設出土文物、藝術品、古建筑、古圖書等18個保護局,精細分工,各司其職。

意大利不僅將“保護國家的藝術、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納入國家憲法,還制定了一整套嚴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法律體系及嚴密完備的規章制度,“具有100年以上歷史的建筑物,未經有關主管機關批準不得拆毀與改建,內部裝修也須經文物部門派人檢查、鑒定和批準;舊市區除非經特批,原則上不再增加新建筑;古城區限制車輛進入……”

民眾對古建筑悉心照料

早在1982年,佛羅倫薩就起草并實施了以城市名字命名的古建筑歷史園林保護憲章《佛羅倫薩憲章》。“佛羅倫薩的古城區保護范圍日趨擴大,旅游大巴必須停在外圍停車場,只能通過步行進入市區。一個月前,我們的司機因為不熟悉路況誤入城中心,隨即招來路人的不滿,更有市民主動上來攔住了我們的車輛,事后也收到了價格高昂的罰單。”在佛羅倫薩干了5年多導游的李華興深有感觸,“保護古跡如同深入意大利民眾血液的‘DNA’,就算是普通老百姓,對古建筑和古城也充滿虔誠,用心守護,悉心照料”。

在意大利,保護文物古跡已經成為一種自覺和社會責任。在羅馬、佛羅倫薩及威尼斯等老城,擁擠局促的居民住宅讓人吃驚。這往往是因為外圍或附近有某個歷史文物遺址,立柱不可拆、墻體不可動。民居前后,一段“老舊”的殘墻,一個“破敗”的門洞屢見不鮮,因內部改造空間有限,導致老房子常年沒有陽光且擁擠不堪。“為保存這些老城區,人們甘愿犧牲居住和出行上的便利。”在佛羅倫薩生活多年的華人鄭福明告訴本報記者,這里的人們大多有著感舊懷古的情結。

自1997年起,意大利在每年5月的最后一周都會舉辦“文化遺產周”活動,向公眾免費開放所有國家級文化和自然遺產,舉辦以歷史和文化為主題的音樂會、研討會等活動,增進公眾對歷史文化知識的了解,提高民眾的藝術修養。

“我們的意大利”“意大利古宅協會”“意大利古環境協會”“意大利藝術品自愿保護者聯合會”“意大利歷史建筑協會”……各類保護文化自然遺產的民間組織共有數十個。自成立以來,這些民間組織不僅為古舊建筑保護做出了巨大貢獻,還承擔了與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組織進行交流和資源共享的工作。

“‘工匠精神’是保護與創新的結合”

截至今年8月,意大利共有54處世界遺產,數量為全球之首,其中世界文化遺產有49處。“保護不僅需要維持原貌,也需要做好創新。”意大利建筑學教授、城市保護專家朱塞佩·茨納談道,“歷史遺產沒有發展是不可能保護好的,意大利的‘工匠精神’是保護與創新的結合。”

為解經費不足之難,意大利自1994年起開始實施遺產“領養人”制度。政府在保留遺產所有權、開發權和監督保護權的前提下,通過招標把古建筑的使用和管理權下放給“領養人”。“領養人”可將古建用作旅游咨詢中心、書店、紀念品店、咖啡廳和餐廳等,政府從營業收入中獲得一部分資金,同時要求“領養人”承擔相應的古建筑日常維護管理工作,并對一些有能力的企業開放文物修復工作。

2000年,意大利頒布的《資助文化產業優惠法》規定企業投入文化資源產業的資金一律不計入企業應繳稅款的收入基數;2004年,意大利頒布的《文化遺產與景觀法典》明確取消文化遺產繼承稅,免除文物修復材料增值稅;為了吸引民間資本,意大利實行“藝術津貼”制度,規定所有捐助文物修復的企業可以獲得稅費津貼,政府還在捐助后3年內以退稅形式返還捐助金額的65%。

此外,在保護文物方面的成就,同樣得益于意大利具有在考古學、文物保護與修復方面完善的高等教育。博洛尼亞大學、羅馬大學、都靈大學等多個高等院校,都為文化交流、文物保護和修復培養了大批精兵強將。羅馬大學建筑歷史和建筑維護學院教授喬萬尼·卡波納拉表示,修復是對文物價值再認識的過程。

“意大利的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是一個歷史、考古、生物、物理、化學、藝術等相關知識互相交叉滲透的學科,老師們都是大師級人物,學習過程就是一個對歷史的感悟與熏陶。”在佛羅倫薩大學就讀文物修復專業研究生的宋宇如此說道。

追古溯昔,人類將歲月的文明鑲嵌于磚瓦之間。保護與傳承,被意大利人視為使命。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