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對東盟發展具有借鑒意義,中國經濟發展也為東盟提供了巨大的機遇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全球占比從1.8%提高到15%,貨物進出口的國際市場份額從0.8%升至11.5%。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至超過8800美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增長了22.8倍。中國已從低收入國家邁入了中高收入國家。目前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對東亞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70%。
作為東亞地區負責宏觀經濟監測的國際組織,東盟與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自2011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東亞經濟風險監測、維護區域經濟和金融穩定。10月25日,東盟與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發布《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進程、展望及對東盟影響》報告,從區域視角分析和總結了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經驗、與東盟的關系以及展望。
中國改革開放對東盟發展具有借鑒意義。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始終把握了穩妥積極的原則。從試點開始,在積累經驗的基礎上再向全國推廣。從全局看,政策具有連貫性與穩定性。從區域看,地方政府間的合作與競爭,也增強了各個區域實施改革舉措的活力與積極性。在亞洲金融危機及國際金融危機中,由于中國采取了穩妥的應對方式,減少了外部危機對中國的沖擊,穩定發展的中國經濟為區域及全球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經濟發展為東盟提供了巨大的機遇。根據東盟與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估計,到203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30萬億美元,消費將占到60%,這將為全球及東盟創造巨大市場。預計2018到2035年,東盟出口到中國的商品總值將達到10萬億美元,中國對東盟的總投資額將超過4000億美元。預計到2035年,中國前往東盟的游客將達到7200萬人,消費約為1000億美元。中國蓬勃發展的新經濟也對東盟經濟發展有啟示和推動作用。另外,中國積極參與推動東亞機制性安排的改革與發展。在經貿方面,中國推動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以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談判,力促區域自由貿易和投資。在財金領域,中國在金融危機期間保持了人民幣匯率穩定,推行本幣互換;中國與區域成員共同發起成立了清邁倡議這一地區金融穩定機制并成立了東盟與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為維護地區金融安全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性支持。
東盟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地區。當前,東盟人口年輕化程度高且經濟增速較快,已越來越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消費市場之一。預計到2035年,東盟經濟增速將達到6%,東盟各國國內生產總值之和將達到7.8萬億美元,人口達到7.5億。從中長期看,與東盟深化區域合作,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對中國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將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帶來機遇與市場。
2018年是中國與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15周年。過去15年來,中國與東盟構建起密不可分的經貿關系,逐步形成了一體化的互聯互通網絡及市場。展望未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推進及東盟經濟的快速發展,雙方合作將進一步深化,勢必會形成更加一體化的大市場。期待中國與東盟共同發展、共享成果,攜手共建持久繁榮、共贏的東亞。
(作者為東盟與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