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在中國即將迎來第11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之際,“一帶一路”防災減災與可持續發展國際學術大會在北京開幕,旨在科學應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共同面對的減災需求,攜手國際伙伴共建科技協同減災機制。圖為中科院院士、國際地理聯合會副主席傅伯杰在開幕式上致辭。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中新社北京5月12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一帶一路”防災減災與可持續發展國際學術大會12日下午在北京閉幕,大會通過的《“一帶一路”防災減災與可持續發展北京宣言》(簡稱《北京宣言》)表示,將共同致力于加強科技及政策交流,推進構建“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風險防范協同機制。
當天正值中國第11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的近40個國際組織和科研機構負責人,以及不同學科領域的700余名中外科學家,在大會上共同發表了《北京宣言》。
這份最新出爐的《北京宣言》具體提出4項科技行動計劃和9項推進舉措,支撐“一帶一路”災害風險防范與管理。4項科技行動計劃包括加強災害風險認知、災害風險管理、提高災害風險抵抗能力建設、加強災后重建對策;9項推進舉措主要包括:加強災害風險評估能力,促進大數據、災害風險數據及新興技術等共享與應用,建設高效災害信息共享平臺,加強社區、地方、國家、跨境、區域多層級風險管理科學研究、防災減災政策制定以及減災應用,推進跨學科國際減災科技計劃。
同時,《北京宣言》強調發揮“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科研機構和組織的地域特點及多學科綜合優勢,促進聯合國《仙臺減災框架》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教育推廣,特別關注培養青年科學家和發揮青年科學家在其專業領域的作用,鼓勵政府和社會加強減災科技投入,倡導發揮學會智庫作用,加強推廣社會廣泛參與減災科技創新項目,強化學科交叉在災前規劃、災害預防、災害應急及災后重建恢復中的作用。
《北京宣言》致力于推動聯合國《仙臺減災框架》《巴黎氣候變化協議》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落地,圍繞防災減災和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科技問題和挑戰,強調加強“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城市、機構與社區災害信息、科技與政策互通、共商、共建與共享的重要性,還呼吁共同制定符合區域特色的災害風險管理計劃,構建協同減災合作的長效機制,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