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杰 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圖為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黃杰 。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近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正式印發,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也由此進入實施階段。如何在世界舞臺上講好中國大運河的故事,傳播優秀中國文化,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必須回答的重要命題。隨著習近平主席倡導的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日益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同,以運河為紐帶,構建文明互鑒的世界運河文明共同體,應該是思考和回答這一問題的重要選擇。
運河是落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載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超越種族、文化、國家與意識形態的界限,為思考人類未來提供了全新的視角,為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給出了一個可行方案。水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密不可分,水文明史是人類古代文明水平的重要標志,除了自然河流所孕育的文明,運河所孕育的文明也不可忽視。據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編寫的《世界運河名錄》介紹,目前世界上有500多條運河,如被譽為“世界橋梁”的巴拿馬運河,連接德國北海和波羅的海之間的基爾運河,連接美國五大湖的伊利運河,當然還有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中國大運河,這些人類的偉大工程滋養著沿岸3000多座運河城市,如紐約、阿姆斯特丹、莫斯科、曼谷、威尼斯、曼徹斯特、北京、揚州、蘇州和杭州等等,它們共同構成了生動璀璨的世界運河文化景象。今天,我們面對這些人類共同的運河文明,如何守護好運河,做好河道、航運、生態、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做好運河城鎮和鄉村的可持續性發展,是世界上所有運河國家地區的共同責任與擔當。
中國大運河申遺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出了這樣的評價,“從歷史深處流出的大運河,打通了文明水路,促進了國內各民族以及中國與鄰近國家和地區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逐漸形成了大運河的精神內涵——城市與自然、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對人類文明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這種和諧共生、合作雙贏、開放包容的特性就是大運河精神的主旋律,這與當今世界所追求的和平與發展主題、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一脈相承的。以運河為紐帶,構建文明互鑒的世界運河文明共同體,不僅必要而且可能。
中國在構建世界運河文明共同體中應發揮引領作用。在世界運河體系中,中國大運河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縱貫富饒的華北平原與江南水鄉,自北向南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是中華民族土地上流動的文化血脈,代表了工業革命前水利水運工程的杰出成就,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除了中國大運河,目前還有5項國外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包括法國米迪運河、比利時中央運河等。在世界運河史上,中國大運河的延續時間最長、工程技術成就最高、流域面積最廣,奠定了中國大運河在世界運河體系中重要而獨特的地位。古代 “絲綢之路”的興盛,離不開大運河的重要貢獻。例如,隋唐大運河的開通,為唐朝通過“絲綢之路”向世界傳播中華文明奠定了堅實基礎。如今,我們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的過程就是大運河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的過程,也是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世界運河文明互鑒的過程。建設好大運河文化帶,就是要把中國大運河打造成一條世界級文化廊道、經濟廊道、生態廊道和生活廊道,為其他運河國家或運河城市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在構建世界運河文明共同體中發揮引領作用。
以構建世界運河文明共同體為抓手促進文明互鑒。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充分挖掘大運河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涵,多渠道、系統性傳承大運河優秀文化,全面闡釋大運河文化的歷史價值和時代精神。自19世紀中葉以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特別是沿海沿江沿河文化帶建設逐漸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許多國家作出了積極的嘗試,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值得我們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加以學習借鑒。以構建世界運河文明共同體為抓手促進文明互鑒,不僅將成為我們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有益探索,也將為我們在世界舞臺上講好中國大運河故事、傳播優秀中國文化、展示中國文化形象構建大平臺。在構建和利用這個平臺過程中,除了發揮各國政府的主導作用,還必須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媒體和智庫的作用。要以運河這一世界公認的文化符號為媒,開展多層次的人文國際交流,在世界舞臺上講好中國大運河的文化故事,汲取世界各國在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寶貴經驗和成功案例,實現文明互鑒、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