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愛心包裹、免費午餐、沙漠植樹……隨著我國互聯網與公益慈善日益深度融合,從助力脫貧到環境保護,從滿足溫飽到醫療救助,互聯網技術發展賦予了慈善更多暢想的空間,讓公益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互聯網慈善有哪些新形式?怎樣在扶貧濟困、救助救援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如何加強監管確保規范發展?
近年來,我國的互聯網與公益慈善日益深度融合,互聯網為公眾捐贈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公益慈善正走向大眾,成為人們可以身體力行的生活方式。
84.6億人次參與
人人公益、隨手公益逐漸成為潮流
收到貧困地區孩子們寄來的厚厚一疊感謝卡片,大學生蔡洵有些出乎意料地驚喜。
幾個月前,當她將參加比賽獲得的8000元獎金通過阿里公益網店進行捐獻時,心里還有些猶疑。因為對公益捐贈的渠道不了解,蔡洵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在淘寶上搜索“公益”二字,屏幕上一下子出現了幾十個線上公益一元捐活動。如今,來自受贈孩子們的反饋讓蔡洵心中有了底——網絡雖是虛擬的,自己卻是做了件“實在事”。
愛心包裹、免費午餐、沙漠植樹……公益網店上的多數單筆訂單只需一元錢,卻僅在2018年就收到了累計金額達7534萬元的捐贈,累計捐贈次數465萬次,其中90后、00后捐贈者占比達68%。
從線下到線上,從捐錢、捐物到行走捐、閱讀捐、消費捐、虛擬游戲捐等創新方式,如今,在互聯網的助力下,公益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場景化,并深受年輕人歡迎,在“互聯網+慈善”深度融合下,人人公益、隨手公益、指尖公益成為潮流。
運動捐步,是上班族陳翔堅持每天跑步的動力。“跑了五公里跑不下去了,但發現一天的步數還有1000多步才達到捐贈線,又堅持走完。”這種公益體驗,讓陳翔感覺到,公益踐行成了人人都觸手可及的大眾活動。
根據民政部公布的信息,2018年,由民政部根據《慈善法》指定的20家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共為全國1400余家公募慈善組織發布募捐信息2.1萬條,網民點擊、關注和參與次數超過84.6億人次,募集善款總額超過31.7億元,同比2017年增長26.8%。“互聯網公益讓優秀的公益組織源源不斷地獲得公眾的捐款和支持。”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說。
逾80%占比
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向扶貧和基層傾斜
借助互聯網渠道,互聯網公益正在幫貧扶弱方面煥發生機,架起了社會救助的一道橋梁。如今,在扶貧濟困、教育助學、醫療救助、救災救援、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互聯網公益已經實現全覆蓋。
隨著脫貧攻堅任務越來越緊迫,2018年,20家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堅持向扶貧和基層傾斜,服務扶貧濟困項目數、基層慈善組織數占比均超過80%。截至2018年底,美團公益平臺已覆蓋全國19個省份,其中地方慈善組織占比75%。截至2018年6月,騰訊基金會累計捐贈金額15.81億元,其中扶貧領域公益慈善活動占總體捐贈項目94%。
危急時刻,互聯網公益是劑強心針。2019年3月30日,30名救火英雄被四川涼山大火吞噬了寶貴的生命,四川紅十字基金會啟動“緊急支援四川涼山木里森林火災”慈善募捐,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啟動“壹家人支援涼山大火”慈善募捐,其他公募慈善組織也積極行動,短短幾天,匯聚數十萬愛心網友的捐贈超過1500萬元。“希望為英烈家屬做點事情,為當地后續的火災救援貢獻一份力量。”平臺籌募者的心聲,道出了“中國公益速度”背后,深入社會血脈的“此心同在”。
基層常態治理,互聯網公益是座守望塔。如何解決貧困家庭看不起病的憂患?輕松籌微基金和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合作的“輕愛行動”創新解決辦法。依托“電子檔”“社工幫”“配捐杠”三大模式,借助網絡項目眾籌解決大病貧困患者求醫困難,籌集到的資金打入醫院賬戶,根據患者治療情況進行分配,每個項目都有醫務社工全程跟蹤,有效提升救助效率。
“‘互聯網+公益慈善’使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中國能夠迅速推進人人公益,為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城鄉均衡發展提供了全新方案。”民政部副部長詹成付說,在“互聯網+公益慈善”深度融合的當口,鮮活的“中國樣本”正在形成。
18次約談
強力監管、技術創新,構建透明體系
互聯網公益迅速發展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不和諧因素。有的網絡平臺不遵守法律法規,規則意識不強;有的慈善組織在募捐中對捐贈人、捐贈財產不夠負責。門檻低、基數大、信息傳播效率高,公益與互聯網的組合拳如果不能正確直擊社會痛點,則面臨負面信息被放大的風險。
制度管理不放松,平臺服務才能落實處,網絡募捐才能更規范。民政部慈善事業促進和社會工作司相關負責人介紹,2018年,民政部依據《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基本管理規范》《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基本技術規范》兩項行業標準下狠力、強監管,約談平臺18次,全面巡檢2次,發出責令整改通知書7份、改進建議書9份,要求提交書面說明和整改材料7次。
技術創新,也讓互聯網公益更透明。2016年以來,支付寶公益平臺、輕松籌等機構相繼將區塊鏈技術納入公益版圖。“分布式賬本和不可篡改的特性可以保證每一個記在區塊鏈上的捐贈記錄都真實可見。”
獨行快、眾行遠。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兼榮譽理事長陳一丹日前在互聯網公益峰會上表示,互聯網公益讓每項捐贈都落地有痕,大大提高了公益透明度和公眾信任度,從而提升了公益的品質和速度,同時也對捐助者的身份實現了重構,“每一個捐贈者也是監督者,同時還可能是傳播者、勸募者”。
詹成付表示,面對日益復雜的網絡生態環境,構建透明體系是第一要義。“互聯網公益慈善要存敬畏,明是非,守底線,對內加強自我約束,對外打造良好公信力。把透明、理性的公益生態作為科技創新的把手,把共生、共創作為互聯網公益生態建設的努力方向,真正讓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做好互聯網公益慈善的中樞紐帶、資源通道,身正令行、調度有方。”
(實習生王令瑤參與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