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號三癡,別號散耳、江上老人。“詩書畫三絕”,尤其草書,被譽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和縣,生于南京江浦。曾任江浦縣副縣長、南京市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國畫院一級美術師、南京書畫院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江蘇分會名譽主席等。林散之3歲學書,32歲師從黃賓虹,37歲只身萬里行,60歲開始專攻草書。林散之的草書瘦勁圓澀,璀璨華滋,偏正相依,飄逸天成。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林散之一舉成名。“瘦勁飄逸”的“林體”反映了近300年來中國草書藝術的最高成就,捍衛了中國傳統書法在國際上的中心地位。中國書協主席啟功看到林散之的草書,脫帽三鞠躬。書法巨匠趙樸初說:“林老書法,舉世無雙。”書法大師郭沫若說:“林散之的書法,代表中國!”日本現代碑學派巨擘青山杉雨稱贊:“草圣遺法在此翁。”林散之草書代表作有《中日友誼詩》、《許瑤詩 論懷素草書》、《毛澤東詞 清平樂 六盤山》、《自作詩 論書一首》等。《中日友誼詩》被譽為“林散之第一草書”。
林散之草書《孟浩然詩 春曉》 陳德余 收藏
林散之草書《孟浩然 春曉》,立軸,尺寸為95×29㎝,約3平方尺。落款是“孟浩然春曉詩一首,戊午冬日,散耳”。引首章是“大年”(朱文),名章為 “江上老人”(白文)、“散之信璽”(朱文)。長鋒羊毫筆,宿墨,生宣紙。裱工精細,品相十品。正文內容是: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689-740),唐朝詩人,字浩然,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孟浩然,少好節義,常常濟人于難,精于詩詞。40歲游歷京師,相傳張說私邀孟浩然到內署,不巧玄宗皇帝到了,孟浩然嚇得躲到床下。張說不敢隱瞞,如實報告,皇帝命他出來,孟浩然不敢,朗誦自已的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皇帝很不愉快:“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后來,孟浩然隱居在襄陽城東南鹿門山,作詩多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林散之草書收藏家、林散之草書鑒賞家、江蘇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王罡正在欣賞林散之草書《孟浩然詩 春曉》 特邀攝影師 劉玉芳 攝
《春曉》這首詩是孟浩然隱居在鹿門山時有感而作。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感受了生活的真趣,抒發了春晨的喜悅,鐫刻了自然的神髓。千百年來,這首詩一直為世人傳誦。即使現在六七歲的小孩都會背誦。這首詩之所以深受喜愛,除了言淺意濃、音調瑯瑯上口之外,還在于貼近生活,情景交融,悠遠深沉,韻味無窮。《春曉》這首詩的大意是:春意綿綿好睡覺,不知不覺天亮了;猛然一覺驚醒來,到處都是鳥兒叫。夜里迷迷糊糊,似乎有沙沙的風雨聲;風啊雨啊,花兒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林散之草書《孟浩然 春曉》,創作于1978年冬天。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是林散之草書創作的高峰,作品連連,名作迭出。林散之七十年代草書作品的特點是剛柔相濟,動靜相宜,偏正相依,字字相連。草書《孟浩然 春曉》,正是如此。作品中的線條,融碑入帖,中鋒行筆,行中有留,剛柔互補。第二行中的“花”,像山雀出林;第三行中的“多”,如鳥棲枝頭。一動一靜,形成妙趣。“春”字偏右,“眠”字是正中,“春”和“眠”是偏正相依。“夜來”、“落知多少”,字與字牽絲、墨色相連,“風雨聲花”是筆斷意連。林散之長子、著名書畫家林筱之說:“這幅作品是精品之作。”
林散之草書《孟浩然詩 春曉》(局部)
林散之草書《孟浩然詩 春曉》(特寫)
林散之草書《孟浩然 春曉》,著錄于《閱讀大師——草圣林散之》,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這本書收入林散之書畫作品不多,但是要求很高。首先對每幅作品進行儀器鑒定,看是不是印刷品,是不是高倍掃描品。然后由5位專家進行背靠背鑒定,這5位專家都是看林散之的高手。背靠背就是將林散之的作品先給一個人看,不告訴他任何信息,請他看真假。然后用同樣的方法再給另一個人看,5個人全部看完,最后集中意見,進行一票否決制,就是說5個人的意見必須全部認為是真跡。只要有一個人存疑,作品就不能入選。
林散之草書《孟浩然 春曉》,現由收藏家陳德余先生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