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羅馬僑界疫情應急小組將國內捐贈的物資送到當地僑胞手中。
受訪者供圖
位于意大利中西部托斯卡納大區的普拉托市,是意大利華人密度最大的地區,當地的華人社區也是歐洲最大的華人社區之一。自意大利疫情暴發以來,普拉托華人社區中的5萬余名華僑華人,保持著“零感染”的紀錄。
普拉托的“零感染”并非個例。在意大利最大城市羅馬,華人群體的新冠肺炎感染率也非常低。類似的情況還出現在南非、埃及等多個國家地區。在低感染率的背后,海外華僑華人的抗疫故事正在繼續。
“當成自己的孩子”
“我沒事了,金阿姨,您放心。”旅居意大利羅馬50余年的金慧,收到她照顧的中國留學生發來的微信,如釋重負。從這位留學生出現發燒癥狀到痊愈的近3周里,金慧一直“近距離觀察”著她。
“近距離觀察”,是羅馬僑界疫情應急小組熱線支援小組“獨創”的照顧模式。
早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初,意大利中國總商會等羅馬地區21個僑團與歐洲華商商學院的負責人緊急組建羅馬僑界疫情應急小組,為馳援祖(籍)國抗疫出力,同時為當地僑胞防疫提供幫助。
熱線支援小組由不同僑團的9名年輕僑胞組成,負責在接到有新冠肺炎疑似癥狀僑胞的電話后,24小時待命,為出現疑似癥狀的僑胞答疑解惑,聯絡當地醫生,提供及時的醫療服務和心理疏導,為居家隔離中的僑胞提供盡可能的照料。
從意大利疫情暴發到現在,應急小組一共接到7名有新冠肺炎疑似癥狀僑胞的電話,其中2名有持續發熱癥狀,1名有呼吸困難癥狀。
作為應急小組成員一致推選出的組長,金慧親自負責這3名僑胞的“近距離觀察”。
“其中2個發熱的孩子是中國留學生,和我兒子年齡差不多。講心里話,我把他們當成我自己的孩子。”金慧說,“這些年輕人遠離自己的家鄉親人,我必須代替他們父母照顧好她們。”
在近3周的時間里,金慧每天打兩三通電話詢問留學生的生活狀況,胃口好不好,吃的東西夠不夠,吃完藥感覺怎么樣,咳嗽有沒有減輕……當留學生需要幫助時,熱線支援小組的“年輕伙伴”總能及時趕到,無論是送飯送藥還是聯絡當地醫生,支援小組的伙伴們從未耽擱。
“有我們在,至少可以及時尋醫問藥,有什么緊急情況,我們也可以幫忙應對。”金慧言語中滿是欣慰,“熱線支援小組的年輕人都非常熱心,出錢出力,從無二話。”
如今發熱的2人已全部痊愈,呼吸困難的僑胞在及時送醫后連續3天新冠病毒檢測為陰性。“根據我們了解到的數據,整個羅馬地區的僑胞中,沒有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金慧說。
“不是一個人的事”
金慧對僑胞防疫的自信,來源于羅馬地區22個僑團組織共同付出的努力和共同組建的防疫信息網絡。
羅馬僑界疫情應急小組成立之時,正值中國暴發疫情之初。當時,應急小組主要忙于捐資捐物、全力馳援中國。隨著春節過后越來越多的華僑華人從中國返回意大利,應急小組也開始為僑胞防控疫情做出各種準備。
首先,應急小組決定緊急叫停所有僑團準備的春節廟會,減少人群聚集。對于從中國返回羅馬的僑胞,在各僑團的呼吁下,僑胞普遍自覺居家隔離,一些僑胞經營的中餐館、家庭旅館為有困難的僑胞提供隔離期間的免費食宿。此外,22個僑團組織共同呼吁羅馬當地僑胞暫時關停門店、停止企業生產,居家防疫,出門做好日常防護。
隨著意大利疫情蔓延,中國各界捐贈到意大利的防疫物資陸續運抵,國內僑務部門積極支援,各個僑團組建起各自防疫微信群,聯絡僑胞成員,宣傳防疫知識,提供各類幫助,把口罩、中藥等防疫物資分發到每個僑胞手中。在這個過程中,一張觸及每個僑胞的信息網絡也構建起來。
“疫情暴發之初,意大利僑胞承受了防疫情與反歧視的雙重壓力,大家時刻感受到外部環境帶來的壓力,也因此深刻體會到,疫情防控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整個華人社區面臨的群體危機。”歐洲華商聯合會會長、歐洲華商商學院執行院長戴小璋也是應急小組的成員,了解意大利僑胞抗疫的不容易。
在戴小璋看來,羅馬地區華人群體的低感染率是許多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從中國回到羅馬的僑胞自覺進行14天自我隔離;羅馬當地僑胞家庭提前儲備防疫物資和生活物資,減少外出和人群聚集;學習中國民眾采取的科學防疫方法,出門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距離;與僑團保持聯絡,通過微信群等信息渠道及時溝通防疫信息……從僑胞日常防疫的細微之處,到羅馬當地僑團、中國駐意大利大使館、中國國內僑務部門等多方力量的匯聚,都可見工夫。
“提前預防、群防群抗、組織嚴密、保障到位,是經過羅馬華人社區實踐檢驗的有效防疫方法。”戴小璋總結說。
“不帶偏見,客觀理性”
“如果說普拉托華人‘零感染’只是一個小城市案例,那么羅馬作為意大利最大的城市,是全球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意大利疫情最為嚴重的城市之一,疫情防控壓力大、華僑華人數量多,華人群體能取得感染率非常低的防疫成效,這值得引起大家的注意。”金慧說。
普拉托、羅馬華僑華人的新冠肺炎低感染率并非個例。在南非、埃及、美國加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華人群體都保持著低感染率的“神奇”數據。
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主任龍登高認為,所謂中國與西方的文化傳統、文化差異不足以解釋華人群體與當地居民在抗疫中的不同表現。低感染率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華人群體對待疫情科學理性的態度和行動。
“從個人層面,海外華僑華人了解中國抗擊疫情的艱難過程,一開始就對新冠肺炎保持高度重視和警惕,同時普遍采取自律而科學的防疫措施。從社團層面,各地僑團積極傳播防疫信息,傳遞防疫物資,發揮重要的組織引導作用。從企業層面,中餐館、華人超市等華人企業積極采取防疫措施,以防疫為中心,靈活開展和暫停經營。從國家層面,中國國內向海外僑胞提供物資和醫療資源等支持,是海外僑胞堅強的后盾。”龍登高分析,海外僑胞科學防疫的舉動和成效,向當地民眾證實了科學防疫的有效性,僑胞支援當地、捐贈物資等行為,也在逐漸扭轉當地民眾對佩戴口罩等科學防疫方法的偏見,為當地防疫貢獻積極力量。
“從意大利北部的都林,到南部的西西里島,每個有華人在的城市,據我所知,都有華人組織給當地政府、警察和民眾贈送口罩等防護用品。”作為意大利宋慶齡基金會主席,金慧和基金會理事曾在當地超市等人流量較大的地點,給當地民眾免費發放口罩。她說,這些行動“讓當地居民給華僑華人點了大大的贊”。
“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海外僑胞呈現出一些新變化。”龍登高說,“在全球抗疫過程中,海外僑胞馳援祖(籍)國,支援當地,展現出不帶偏見、相對客觀理性的全球視野;在自身防疫過程中,海外僑胞遵循科學防疫方法,體現出尊重社會秩序、遵守行為規范的自律擔當;在支援當地的過程中,海外僑胞的公益行動,踐行著社會責任。這或許也是疫情給我們的教育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