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扶貧路 一生扶貧情 ——記河北省廣電局駐圍場縣八頃村第一書記郭安治
“不管我以后身處何方,八頃村將是我永遠的牽掛,我將一如既往關心支持村里的發展。可以說,三年扶貧路,一生扶貧情。”
郭安治,河北省廣播電視局駐河北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八頃村第一書記。在他的帶領下,兩年多來,八頃村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綜合貧困發生率由39%降至0,187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49人全部脫貧銷號,整村實現“脫貧摘帽”。
“交心”換來村民信任
初入八頃村的郭安治,并不像現在一樣被干部群眾廣泛認可。村民既有期盼,又有疑慮。期盼是希望郭安治帶領工作組盡快幫助改變全省深度貧困村的面貌,疑慮是不知道工作組到底有多大能耐。
于是,郭安治剛來的那天,村民就用一種極富傳統的方式,給了他一個大大的“見面禮”:敲鑼打鼓,跳著秧歌進行歡迎。
可是門外的熱鬧與郭安治內心的沉思形成了強烈反差和對比。他聽出了這喧鬧聲的弦外之音,除了歡迎,還有村民對盡快脫貧奔小康的期盼。
他深知,若想幫助他們脫貧致富,最重要的是交心。但是在短時間內和村民交心,又談何容易呢?
郭安治找來了自己在衡水三甲醫院工作的母親來給村民義診。從衡水到八頃村需長途跋涉10個小時。母親的支持不僅感動了許多村民,也讓郭安治備受鼓舞。
村民王桂蘭激動地說:“如果沒有黨派來的好干部,我們哪能享受這種待遇,讓衡水三甲醫院的資深專家來家門口給咱瞧病?”
郭安治的父親在教育行業從業40年,也加入了兒子的扶貧事業中,經常利用寒暑假給當地貧困學子講課,鼓勵他們發奮讀書。
因資金緊缺,引進的玫瓏瓜產業項目一直無法落地。郭安治多方找門路、求支援,用真情感動了外地企業,賒來124萬元鋼材,解了燃眉之急,村里148畝玫瓏瓜種植大棚成功建起來了。
村民李春生找到郭安治,開口借5萬元用來養雞。郭安治二話沒說,把準備裝修新房的5萬元拿來無償地借給李春生擴建養雞舍。如今,李春生的雞舍存欄達1500只,不僅脫了貧,還成立了養殖合作社,帶動6個貧困戶發展了柴雞養殖。
看到駐村第一書記為了讓大家過上好日子,親力親為、自掏腰包,村民和郭安治心與心的距離一下子就被拉近了。
用綠色農產品贏得市場
經過一段時間的走訪和調研,郭安治發現八頃村貧困的癥結所在——缺少重要產業支撐。
“八頃村以種植大陸性馬鈴薯為主,但是品種比較普通,賣出去的價格也比較低。”郭安治說。
從那以后,郭安治開始說服種植大戶引進更有市場前景的高端馬鈴薯品種。
郭安治說,要想致富,必須要豐富八頃村的產業結構,打造豐富的產業類型。他開始在農村打造集體產業,先后組織流轉土地200多畝,分兩期建起207個冷棚玫瓏瓜種植基地,以及占地60畝的菊芋、菊苣種植基地。2018年底,僅玫瓏瓜一個產業就讓村集體增收13萬元,村民務工收入增加70萬元。2019年,村集體增收達20萬元。
產業有了,銷路成了關鍵。為使好產品賣出好價錢,郭安治帶領團隊四處探尋擴展銷路。兩年來,他們行程6萬多公里,先后與省內外二十多家企事業單位建立長期供銷關系,累計幫助村里推銷優質農產品300多噸,實現銷售收入200多萬元,集體增收近30萬元。
2019年10月,八頃村成功取得馬鈴薯有機轉換認證,使優質馬鈴薯產品成功進入石家莊大型超市,經濟附加值成倍增長。
農民不僅富起來了,村子的生態環境也愈發宜人。
村里種植的60多畝菊芋,不僅給農民帶來了收入,到了秋天,黃色的菊芋、鮮艷的花草和碧空交相映襯,景色更加秀美。
郭安治和干部群眾發揚新時期“塞罕壩”精神,對全村2150畝草場、2萬多畝林地制定實施了保護建設規劃和措施,組織護林員常年對草場、林地進行管護。八頃村累計在通行沿線栽種觀賞性垂柳2500棵、花樹30叢墩,房前屋后村民自發栽種花草上萬株,綠化美化面積達100多畝;在金蓮花、玫瓏瓜基地加固了綠色環保圍網;對10個村組沿路的2500多米殘垣斷壁進行整修,在500平方米的墻面上進行生態圖畫繪制和生態標語宣傳。
八頃村在生態減貧產業發展、村居環境綜合整治、村落綠化美化、白色污染治理、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實踐,成效顯著。2019年2月,八頃村被生態環境部確定為生態環保扶貧建設示范村;2019年8月13日,生態環境部扶貧辦在八頃村召開示范村創建現場會,推廣八頃村的經驗和做法。
“我認為,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民增收從來就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在完成脫貧攻堅的任務過程中,我們也很注重對當地百姓生態環境意識的引導。”郭安治說,“山川增綠,農民增收”這句話,足以用來形容八頃村這兩年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后,村兩委還將繼續帶領八頃村堅持生態環保扶貧特色定位,以環境家底的改善和提升為突破,持續優化‘支部+公司+農戶+合作社’運作模式。”郭安治說。
與八頃村是一輩子的感情
這位“城里來的第一書記”,現在已經成了地地道道的村里人:臉曬黑了,皮膚粗了,穿衣打扮也越來越像個農民了,甚至連說話口音都染上了塞北味道。
“我們八頃村”也成了他掛在嘴邊的最多的一句話。
當年,接受扶貧任務前,他已做好把愛人從衡水調到石家莊的準備,結束與妻兒十年兩地分居的生活。恰在此時,組織上安排第二批工作隊開展為期3年的駐村幫扶。經過一番思想斗爭,他毅然選擇了駐村扶貧。
他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談及愛人的理解,郭安治言語間充滿了感激。
“有一年,八頃村的玫瓏瓜銷路受阻。我為了幫瓜農找銷路,忙得焦頭爛額。當時愛人看到我著急上火,幫我在她單位賣掉了6箱。6箱雖然不算多,但是她對我的這種支持,讓我很感動。”郭安治說。
郭安治說:“我的父母都已六七十歲了,一次次從老家趕來,給八頃村的村民看病、上課。也正是因為我的愛人和家人如此全力支持,才讓我工作的動力更足了。”
“其實,扶貧是一個雙向的事情,通過近3年的扶貧工作,我自己也收獲了很多。”郭安治說。
雖然八頃村已經脫貧,但是郭安治卻并未停下奔走的腳步。他知道,脫貧不易,防止返貧更容不得疏忽大意。
“在我看來,鞏固和持續發展的任務依然很重。防止返貧的任務依然艱巨。今年下半年,我們的重點工作就是建立防止返貧、防止致貧的機制,在這方面下功夫、做文章。”郭安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