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援坦桑尼亞農業技術示范中心的專家和當地農戶一起清除稻田里的雜草。
中國援坦桑尼亞農業技術示范中心供圖
玉米、水稻和木薯是坦桑尼亞主要糧食作物。近年來,中國農業科研機構和企業與坦方積極開展農業合作,通過推廣農業技術、分享農業發展經驗,帶動坦方提升了相關作物的農業生產率和土地產量,提升了當地農民的收入,為坦桑尼亞農村減貧與農業發展作出貢獻。
騎上摩托車 推廣新技術
在坦桑尼亞莫羅戈羅省的鄉間,活躍著一批農業技術推廣員,他們走村串戶介紹玉米增產技術,很多人成了田間地頭的“大紅人”。
“不管路多遠多難走,我要訪遍每個村子的每一個種植戶,讓他們學到中國農業技術。”當地農業技術推廣員喬弗里·魯塔希瓦騎著一輛嶄新的摩托車,心里樂滋滋的。他騎行的摩托車是獎來的。不久前,他和9名同事被評為中坦合作“小技術大豐收”項目的最佳農業技術推廣員,每人獲得了一輛摩托車。
2011年,中國農業大學李小云教授團隊來到莫羅戈羅省,與省政府、坦桑尼亞蘇科因農業大學開展合作。針對當地缺少肥料、管理粗放的情況,團隊鉆研出一套玉米增產技術,通過合理密植、間苗、中耕除草保墑等精耕細作模式,在低成本的基礎上實現了糧食增產。團隊還培訓了一批本地農業技術推廣人員。
“這么簡單的方法就能讓玉米增產?”剛進培訓班時,魯塔希瓦心里打鼓,直到他親眼看到了中國專家團隊管理的示范田:井井有條的田壟上,結出的玉米棒子很大,顆粒堅實飽滿。“我們大開眼界,簡直難以置信!”
培訓結束后,魯塔希瓦負責到4個村子進行推廣。一些村民嘗試了新方法:播種保證固定距離,按時除草松土,保持土壤濕度……結果,每英畝的收成比過去多了幾倍。精耕細作,玉米產量就會增加,小技術實現大豐收,農民的參與熱情頓時高漲。“看到村民們頓頓都能吃飽‘烏咖里’(當地玉米面食品),有的還搬進了磚瓦房,我的心里別提有多高興!”魯塔希瓦說。
截至2019年,當地1500多家農戶接受了玉米密植增產技術培訓,試驗村拓展到十幾個,玉米產量平均提高2到3倍。莫羅戈羅省省長羅阿塔·薩納雷表示,玉米是該省的第二大作物,中方選擇玉米密植增產技術作為推廣項目,非常契合當地需要,參與農戶明顯增收,應推廣到更多農戶中去。
舍棄老辦法 產量翻一番
莫羅戈羅省達卡瓦鎮附近,當地農民在中國援坦桑尼亞農業技術示范中心的指導下,采用水稻高產技術,實現了大幅增產。依托靠近河流的灌溉優勢,達卡瓦鎮水稻種植頗具規模,形成了“萬畝糧田”。
村民朱馬·馬昆杜西常到示范中心聽課學習,也常到示范田觀摩。但是兩個水稻季過去了,馬昆杜西還是用靠天吃飯的老法子。示范中心專家李賢輝主動找他交流,了解到馬昆杜西心里的顧慮:“我就是擔心,單獨育苗花時間,在空田里施肥太浪費,請人栽秧成本又高。賠本了怎么辦?還是老法子穩妥。”
為了說服馬昆杜西,示范中心專家提議他留出兩塊田做試驗田,嚴格執行秧田平整、起壟、播種以及施用底肥、拉繩插秧、肥水管理、除草除雜等步驟。稻谷收獲時現場稱重,如果低于原來產量,示范中心負責補償差額。
5個月后,稻谷收獲。村民們共同見證,馬昆杜西那兩塊試驗田的稻谷產量比之前翻了一番多!馬昆杜西心服口服:“這些方法看起來復雜,實際上講科學、有規律。前期打好基礎,后期管理輕松,產量增加了,我家的收入也提高了。”
多年來,示范中心還舉辦“中國農業技術惠坦行”,到桑給巴爾、濱海省、姆旺扎省、姆貝亞省和希米尤省等地區推廣高產技術,在每個省定點建設高產示范樣板,定期開展技術培訓,讓更多農戶受益。
濱海省魯菲吉地區的農戶米圖羅專程到示范中心請教,和中國專家結下了深厚情誼。“使用育苗移栽技術后,我家的水稻產量馬上就上去了。中國專家非常熱情,雨季到來前還特地上門指導。”米圖羅說,稻谷產量是當地平均產量的數倍,從前7英畝地只能勉強支撐家里開銷,現在收入有了富余,生活變好了。米圖羅加大了投入,把農場擴大到100英畝,吸引了很多當地農民前來參觀學習,他還主動講解水稻高產技術。在他的帶動下,周邊很多種植戶的水稻產量都實現了翻番。
產業一條龍 惠及更多人
木薯種植大戶阿道夫·內耶布拉擁有一片超過100英畝的農場。過去木薯產量不高,要生長一年才能收獲,他種得不多。自從中企帶來新的種子和肥料后,他地里的木薯收成一次比一次高。內耶布拉決定擴大木薯種植面積,“算下來,一年能增收七八萬美元呢。”內耶布拉還買了拖拉機,“下一步,我除了繼續擴大種植面積,還準備購買木薯干的加工設備,延長產業鏈,讓更多人吃上我們種的木薯和木薯制品,將來希望有機會出口到中國去。”
2017年,中企時代集團發起坦桑尼亞國家木薯試點項目,以加工、生產、出口一條龍服務的木薯工業園為中心,形成“農戶+農場+工業加工”為一體的大型農業產業合作項目,造福超過50萬名當地農民,為坦桑尼亞農業現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坦桑尼亞農業出口加工區有限公司負責人馮瑛丹介紹,當地木薯種子產量低,生長周期長,導致種植成本高,難以符合商業化需求。公司引進和推廣高產木薯種子后,每英畝產量可達20至25噸,種植時間僅為7個月。目前,高產木薯種子種植面積超過3萬英畝,預計2022年可推廣到7萬英畝,公司還同時推廣木薯與大豆套種技術,惠及上萬名農戶。
公司總經理凡登杜爾是來自荷蘭的木薯專家,常常和中坦兩國的同事一起走訪田間地頭,開辦講座培訓,向村民介紹新的農業技術。“我們的工作非常有意義,能讓當地村民學到技術,增加收入,這就是農業研究的重要意義。”凡登杜爾說。
為幫助農民打開銷路,公司與坦桑尼亞地方政府以及17家農民合作社合作,推廣木薯干產品出口加工標準,并開設收購基地,讓當地木薯大規模進入國際市場成為可能。
坦桑尼亞蘇科因農業大學教授魯塔特拉說,中國推廣的農業項目因地制宜,適合坦桑尼亞農村實際條件,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當地農民參與。“中國經驗不僅帶來新的種植技術,也帶來了新的合作模式”。
(本報約翰內斯堡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