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要實現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群體之間協同發展。不久前公布的《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實施方案(2021-2025年)》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的主要定量目標,其中一系列細化指標中有三個數字,從中可以看出這場以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不同群體收入差距為標志的社會變革將如何進行。
“1.55”背后的新時代“山海經”
共同富裕,意味著“既要城市繁榮,又要鄉村振興”“既要陸海統籌,又要區域協調”。
“十三五”期間,浙江11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與最低市倍差降至1.64,是全國區域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根據實施方案,到2025年,浙江要實現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最低倍差縮小到1.55以內。
區域間的發展溝壑如何消弭?新時代的“山海經”是浙江給出的答案。
2003年,浙江省委提出面向未來的“八八戰略”,要求進一步發揮山海資源優勢,推動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這為區域協調發展夯實了基礎。
推動浙江山區26縣實現跨越式高質量發展,正是探索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重中之重。海風跨海越山,為浙西南山區帶來生機。
麗水蓮都的醬油、皇菊出現在義烏副食品市場的生態農產品精品館里;通過“飛柜平臺”,景寧畬族自治縣的高山生態農特產品送到了紹興、寧波等地老百姓的餐桌上……
一個個浙江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生動畫面是西南山區綠水青山與東部廣闊消費市場“聯姻”的注腳。
一邊是靠海的余姚市,一邊是靠山的松陽縣,通過一塊“消薄(消除薄弱)飛地”產業園,兩地完成了“山”與“海”的跨區域牽手。
松陽縣大東壩鎮橫樟村村支部書記包召忠說,過去,橫樟村是典型薄弱村,如今通過山海協作各類項目,村集體收入從過去的一年10多萬元,增長到去年全年總收入80多萬元,可謂上了發展“快車道”。
今年7月,余姚和松陽又簽訂了一塊“產業飛地”框架協議,將引進高端裝備、生命科學為主的高質量項目,為松陽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要素保障。
“1.9”背后的城鄉均衡“協奏曲”
擁有約6500萬人口的浙江省,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連續20年和36年居全國各省區第一位。2020年,浙江城鄉居民收入比降至1.96∶1。根據實施方案,到2025年,這個數字要縮小到1.9以內。
漫步在有“浙東延安”之稱的余姚市橫坎頭村,柳綠蟬鳴,一派美麗田園風光。以往,游客到此只短暫停留。不久前,以橫坎頭村為中心、周邊幾個特色村莊資源串聯起來的一條旅游精品線路成為網紅打卡點。紅色資源、狀元文化……游玩的地方多了,留下的游客也多了。
在嘉興市南湖區普光村,村民駱驥珍從2010年開始養殖白玉蝸牛,不僅買了車,還蓋起三層小洋樓,日子越過越紅火。“通過實施訂單農業,企業和數百名農戶建立穩定產銷合作關系,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嘉興潛福食品公司董事長沈福良說。
一直走在城鄉統籌發展前列的嘉興在2005年就實現村村通公路,2018年實行了城鄉居民統一的基本醫療保險政策。
2020年,浙江省新建和提升改造四好農村公路超8000公里,進一步拉近城鄉距離;文化禮堂、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鄉村圖書館……在浙江,農村和城市統籌發展,生活更便捷,服務更均等。
“80%和45%”背后的“橄欖型社會結構”
浙江民營經濟發達,是一個藏富于民的地區,擁有良好經濟基礎。
根據實施方案,到2025年,浙江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斷擴大、結構持續優化、生活品質不斷提升,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萬元至50萬元的群體比例達到80%、20萬元至60萬元的群體比例力爭達到45%。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蔡昉表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是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以及促進安定團結、提高社會凝聚力的重要途徑。
在浙江紹興市新昌縣的北斗星智能電器有限公司,全自動生產線上,工業機器人一字排開,有條不紊地完成切割、鍛造、彎折等工序;綜合信息平臺上,一個個數字實時跳動更新,記錄著生產進度、倉儲信息……公司總經理楊曉英說,采用新的自動化流水線后,工人數量減少三分之一,但工人工資增加三分之一、工作時間和強度減少。
這樣的數字化智能車間已出現在新昌縣多個企業。“通過科技創新,不斷優化創業創新生態系統,在全域創新中逐步讓各行業各領域群眾增加收入,提升獲得感;通過科技創新,更好地實現分配公平,在推進共享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科技創新與共同富裕相融共生的內生機制。”新昌縣委書記李寧說。
如今,浙江在“八八戰略”引領下,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正通過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努力構建橄欖型社會結構,實現“讓蛋糕越做越大、讓蛋糕越分越好”。
(新華社杭州9月6日電 記者魏董華、黃筱、鄭夢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