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 (記者王振紅)在當前我國出生人口、人口總量出現負增長和科技強國建設日益緊迫的背景下,科技拔尖人才培養和儲備的重要性日益凸顯。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新民建議加強建設戰略拔尖人才的培養和儲備體系。
張新民委員表示,一般來講,人的腦結構、腦功能、智力、人格的發展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速率遞減,人才越晚培養,越難成才。高等教育階段培養拔尖人才為時已晚。比知識技能更重要的人格品質等更是在0-16歲形成并固定,大學階段關愛不當,更容易引發拔尖人才的發展適應性問題。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兒童從4歲開始參加綜合潛能測試,政府給予綜合潛能前5%的兒童特殊教育的機會。
我國一些高中也開展了拔尖人才集中培養試點,主要以學業成績和智力水平為篩選標準,很多家長不惜花大價錢買題提前訓練,讓孩子選拔成功。他認為,這種“貼標簽、開小灶”的培養方式“急功近利”,對青少年的人格品質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耗損,更有可能選拔的并非高潛能的戰略人才。
張新民委員建議:
一是擴大學生學習空間、激發學生自主能力,在課堂教育之外,充分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學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層次的學習領域和具體內容。
二是強化戰略人才的國家和民族意識的培養。愛國科研信念是科技人才保持長期能動性的重要動力,應該盡早將這種信念根植于我國戰略人才當中。
三是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普惠發展模式。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戰略人才儲備體系的建設應借鑒我國乒乓球領域的經驗,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文化氛圍、形成全國的共識和榮譽感以及高普及率。學校教育是基線,而非上限,知識的積累應融入國家發展大勢中,將大中小學課程與前沿科技、基礎科學原理緊密融合,由淺入深、由表現及原理進行一體化設計,讓不同潛能的學生“吃飽、吃好”。
四是推動教育體系小中大一體化改革。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教育都應有戰略人才培養和儲備的概念,從小建立潛能人才庫,分類指導、因材施教。從小學開始,學校既有班的概念,也有“群”的概念,讓高潛能學生隨班就讀的同時,允許分層教學、課余自學及深入輔導等。學校教育應作為一個基礎平臺融合更多的社會教育、校外實踐,包括學農、游歷、科研學徒、企業實踐等。學校聯合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博物館、農場等建立共享教育中心,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本質和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