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恒山:使數字技術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強勁驅動力量
2023年6月1日,“2023阿里云峰會”在廣州召開。著名經濟學家、國家發改委原副秘書長范恒山受邀出席會議并作了《使數字技術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強勁驅動力量》的主旨講話。
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內容和標志性成果,其融合能量之大、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成為了當前和未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關鍵性驅動力量。數字強、則國家強,數字興則區域興。正因為如此,我們看到了世界正在蓬勃興起的數字技術創新熱潮,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在迅速行動,采取千方百計搶占數字技術、數字經濟發展的制高點。
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程。中央明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中央也要求,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等成為引領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經濟基礎最好、開放程度最高、市場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比較優勢明顯,有必要也有能力成為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典范。而要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充分發揮數字技術與數字經濟的驅動作用。
一、把握數字技術驅動大灣區建設的著力點
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的實際,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要推動數字技術在如下五個方面為粵港澳大灣區賦能:
(一)激發經濟活力。比較而言,粵港澳大灣區在經濟發展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人均生產總值不高,經濟增長內生動力需要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比重不高,核心競爭力有待增強;經濟結構不夠合理,部分地區和領域存在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現象;內部發展差距較大,不平衡不協調問題突出。要發揮數據要素的核心引擎作用,以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線,推動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各領域全面實現數字化改造或轉型,通過數字技術等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建立現代經濟體系,提高全要素生產效率,最大限度的利用和釋放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二)促進體制貫通。粵港澳大灣區涉及內地珠三角地區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政治經濟社會制度與體制構架上具有特殊性,存在著兩種社會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體系及三套法律體系;與此同時,受行政區劃和局部利益等的牽制,存在著行政阻隔、地區封鎖等問題。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地區間、城市間的深入合作和一體聯動。要利用數字技術跨越時空、兼容并包的品質和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的特點,打破體制障礙,促進機制聯動,化解利益約束,促進資源要素的快捷流動和高效配置,有效利用各自比較優勢,拓展先行先試空間,變制度差別之難為制度差別之利,化市場分割之困為市場聯動之機。
(三)豐富增長引擎。實現高質量發展,粵港澳大灣區不僅要做強做大現有比較優勢,而且要持續開拓發展空間,不斷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數字技術是產業交融的黏合劑,又是產業裂變的催化劑。粵港澳大灣區內外市場暢通、體制形態多元、應用場景豐富,在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要運用數字技術,推動產業細分和蛻變,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形態、新場景,延伸產業鏈條,拓展經濟門類,為粵港澳大灣區實現強勁活躍發展創新提供堅實基礎。
(四)優化政府治理。“隨心所欲”和“大而化之”是社會治理和政務服務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一些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做法不僅因違背規律扼殺了經濟運行的活力,也因責任與措施不落實導致了各種嚴重風險的產生或爆發。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必須建立積極有為而又科學運作的政府治理體系。在厘清權責邊界、強化約束機制的同時,要將數字技術廣泛應用政府管理服務,推動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優化,全方位實現智能化運作,依靠體制和數字雙重制約,促使政府治理和行政服務走向精、細、特、實、快、穩。
(五)增強個性供給。高質量發展意味著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不斷實現,獲得感、幸福感、舒適感、安全感持續充實,而這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共同富裕的水平不斷得到提高;二是個性化要求日益獲得滿足。粵港澳大灣區應借助數字技術,使產品和服務更加貼近人民的需求,滿足多樣化個性化需要。一方面,聚焦教育、醫療、養老、托幼、就業、文化、體育、助殘等重點領域,推動數字化服務普惠應用,增強普通群眾對公共服務的體驗度和獲得感;另一方面,推動企業深化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服務等環節的數字化滲透,不斷強化個性化、定制化服務。
二、夯實大灣區數字技術與數字經濟基礎
人類已進入數字時代,而數字技術成為重組要素資源、重塑經濟結構、重構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國家已作了部署,發布了《“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等。粵港澳大灣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全球經濟發展高地和科技產業創新高地,必須把握數字技術研發、數字經濟拓展機遇,夯實關鍵基礎和支撐,搶占制高點,率先建立高水平的數字灣區、智慧灣區。要圍繞完善數字技術支撐體系,筑牢數字經濟基座,依托政、企、學、研聯動和三地密切合作,做好如下一些方面的工作:
(一)打造先進數字基礎設施。按照全球領先的導向,緊扣“高端”、“一體”兩個關鍵詞,著力建設高標準信息網絡基礎設施,推進云網協同和算網融合發展。推動光纖網絡擴容提升,加快5g網絡規模化應用,推動6g技術研發和前瞻性布局。按照國家要求,高標準建設國家算力網絡樞紐節點,構建算力、算法、數據、應用資源協同的區域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促進云網協同建設,提高數據跨網絡、跨地區交互水平,打造智能算力、通用算法和開發平臺一體化的新型智能基礎設施。
(二)不斷提升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建立協調機制,強化經濟手段,全面整合創新資源要素,構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統、人工智能關鍵算法、傳感器等重點領域進行技術攻關,加強通用處理器、云計算系統和軟件核心技術等的一體化研發,著力打造自主創新的世界高地,不斷推動關鍵數字技術的創新應用。
(三)推進各類產業全面實行數字化轉型。產業數字化轉型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應立足不同產業特點和差異化需求,強化數字技術的定向供給,全面構建數字產業體系。重點是,加強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物流各環節數字化改造,創新發展智慧農業;推動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服務全鏈條數字化滲透,縱深推進工業數字化轉型;強化制造業數字賦能,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商貿、物流、金融等服務化數字化運用,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四)加強數字服務平臺建設。大力建設云計算、智算、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或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為企業“上云用數賦能”和經濟社會活動數字化轉型創造條件;推動有能力的企業搭建并開放數字技術服務平臺。著力解決因改造成本高、投資周期長、技術難度大等造成的中小企業“不愿轉、不敢轉、不會轉”問題,充分發揮政府公共服務平臺的支托作用和大型數字平臺服務企業的幫扶作用,努力為中小企業插上數字化翅膀。與此同時,政企聯手打造新型數字技術應用場景和數字經濟產業集聚區,為推進企業、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引領示范。
(五)強化數字化轉型專業力量支撐。數字化轉型是一場深刻的革命,涉及到技術、模式、業態、制度等一系列創新,專業力量的引領推動至為關鍵。建設數字經濟高地,粵港澳大灣區要圍繞培養和運用數字化轉型專業力量下功夫:一方面,加強數字化人才隊伍建設,培育和集聚一批具有數字化思維與組織能力的管理人才和數字化技術與經營業務本領兼具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重視發揮第三方機構的作用,培育和引進一批專業水平高、集成能力強的數字服務商,面向重點行業和企業提供具有特色的數字化轉型服務。
(六)推動數據的開放共享。數據資源是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的關鍵要素,數據的真實完整和開放共享是數字經濟和整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要著力解決數據封閉或分割形成的數字鴻溝問題。除了依托一體化的信息通信網絡和數據共享平臺等基礎設施支撐外,特別要科學處理開放共享和有效保護的關系。要支持市場主體依法合規開展數據采集,推動政務數據跨層級、跨地區、跨部門有序共享,打破領域間、行業間數據互通互用的技術和協議壁壘,構建統一的國家公共數據開放平臺和開放利用端口。同時,推進公共數據、企業數據和個人數據分類、分級確權授權使用,對基礎公共數據與敏感隱私信息加以區別對待,做好數據安全的風險防控。
(七)大力提升全民數字素質。全民數字素質狀況既關系經濟社會的數字化轉型的狀況,也影響著數字紅利普惠共享水平與人民美好生活的滿足。粵港澳大灣區應把提升民眾數字素養和技能放在重要位置。優化基礎教育課程設置,加強中小學學生信息技術學習和數字技能培養;運用在線教育、智能平臺等各種有效手段,及時向大眾傳授數字技術知識與數字工具使用的方法;通過定向培訓、對口幫扶、老年大學等途徑,提高老年人、殘障人士等運用數字技術的能力。
(八)健全法律法規與政策制度。遵循國家法律規范、戰略導向和創新發展規律,建立健全數字技術應用、大數據開發利用、數字經濟發展的法規體系和管理規范;保護數字經濟領域各類市場主體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和平臺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與創新活力;強化重點行業、重點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財稅、金融政策支持;建立適宜的區際協調機制研究解決數字建設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