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階段。黨中央多次強調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國內經濟和國際經濟的雙向有機循環,推動經濟的高質量增長和可持續發展。“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提出與實施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各部門重要的理論和政策議題。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在新時代積極適應和推動全球化,有效應對“中心—外圍”經濟全球化格局風險的重要舉措。面對美國“大國競爭”和俄烏沖突等重大事件帶來的全球不穩定和不確定性的持續挑戰,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如何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對中國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雙循環”戰略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基礎,“一帶一路”倡議也成為引領“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實踐路徑。二者協同發展,相互促進,加強了中國與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外部需求和市場機遇。
本文將系統闡釋“一帶一路”倡議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作用意義,分析中國“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提出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有效促進“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帶一路”建設成效及其對“雙循環”的意義
“一帶一路”建設的10年成效
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10年來,中國在貿易往來、基礎設施、資金融通、國際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就。
政策溝通不斷深化。中國與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30多份共建“帶一路”合作文件,涵蓋了農業、醫療、減貧等多個領域。“一帶一路”倡議在全球層面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有效銜接,在區域層面與區域合作協議、發展規劃(如“歐亞互聯互通戰略”等)有效對接,在國家層面與各國發展規劃(如哈薩克斯坦的“光明之路”等)有效對接,達成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的共識。
設施聯通不斷加強。在“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基本框架上,建立起“海、陸、空、網”四位一體的立體化聯通網絡,提高資源要素有序跨區流動。“空中絲綢之路”建設快速發展,中歐班列和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開創亞歐國際運輸新格局。
貿易暢通不斷提升。“一帶一路”建設在促進中國貿易發展、穩定資源供給和優化中國對外貿易結構上成效顯著。中國已成為“一帶一路”共建65個國家中16個國家的最大出口市場和8個國家的第二大出口市場。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貿易規模不斷擴大,2022年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上升到32.9%;中國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直接投資規模由2013年的127億美元增長至2022年的209.7億美元。
資金融通不斷擴大。中國于2014年12月底設立“絲路基金”,用于支持“一帶一路”建設項目。截至2020年末,“絲路基金”簽約項目49個,承諾投資金額178億美元。中國倡議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大幅加強了與其他亞洲國家的經貿合作。截至2023年1月,亞投行已經擁有106個成員國,已累計批準202個項目,融資總額超過388億美元。除了政府機構之間的合作,中外商業銀行也參與到資金融通中。
民心相通不斷促進。中國積極推進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文化、科技、衛生健康等領域的合作,更加注重“小而美”的民生項目。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國與3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城市建立城市旅游聯盟。在科技方面,通過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截至2021年末,已支持聯合項目1 118項,建立聯合實驗室53家。在衛生健康方面,不斷深化推進“一帶一路”衛生交流合作,明確傳染病防治、衛生領域人才培養等重點合作領域和合作項目。中國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提供防控物資及疫苗,為這些國家抗擊疫情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帶一路”建設對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作用
“一帶一路”建設通過促進要素資源流通、促進區域平衡發展和優化產業結構多維度賦能國內大循環。“一帶一路”建設有助于提升貿易自由度,加強資源跨區域流動,加速地區間協同發展,促進市場一體化,提升國內市場的統一性和規模效應,為國內大循環構建堅實的基礎,形成中國特有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同時,“一帶一路”倡議通過鼓勵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和高效能力,促進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指導。
“一帶一路”建設通過打通貿易通道、加強政治互信和促進文化交流全方位促進國際大循環。 “一帶一路”助推了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和貿易通道的建立,促進跨境貿易和投資合作,打破物流和溝通壁壘,擴大國際市場和貿易空間,為中國與他國開展貿易合作提供更加便利和穩定的環境。“一帶一路”通過深化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增強中國與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政治互信和合作基礎,有效提升中國在全球經濟發展與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一帶一路”建設通過加強外交關系,可以建立更緊密的合作伙伴關系,促進我國與共建國家形成互惠共生的價值鏈合作體。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一帶一路”面臨的機遇
新發展格局下,中國“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將持續促進資本資金、先進技術、能源等關鍵要素的跨區域、跨市場的高效流動和配置優化,為中國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國內國外兩種資源提供重要支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一帶一路”建設面臨著重要的歷史機遇。
“一帶一路”的高質量發展將持續提高中國中西部地區開放程度,加快形成海陸融通的高水平對外開放格局。長期以來,中國中西部地區的開放程度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多年處于相對封閉狀態。而在“一帶一路”建設下,中國中西部地區成為“一帶一路”的主陣地。“六廊六路多國多港”基礎設施建設、自貿區建設、經貿合作區建設等工作將扭轉中國中西部地區發展上的不利地理區位,從而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并為解決中國區域發展不均衡問題輸出新方案。
“一帶一路”的高質量發展將為實現中國在全球產業鏈和國際分工體系中的角色升級持續創造機遇。過去,中國依靠成本優勢僅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中低端位置,核心的技術和高附加值產品依賴于產業鏈上游的發達國家輸入,而“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了中國與共建國家基于自身比較優勢在技術、金融、制造、能源等多方面達成分工合作,促進了區域價值鏈的形成。一方面,依托于中國供給和市場優勢,“一帶一路”的高質量發展將有效推動中國產業鏈優化升級和產業集群發展,降低中國產業鏈和供應鏈風險。另一方面,“一帶一路”建設所打開的國際市場和廣闊平臺將鼓勵帶動更多中國企業“走出去”,并向外輸出產能,為國內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騰出空間,同時助力共建國家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穩固、加強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
“一帶一路”的高質量發展將助力形成更加開放包容的國際經濟合作模式,提高中國經濟系統的韌性。一方面,“一帶一路”的高質量發展將不斷加深中國與共建國家的國際經貿合作,幫助中國充分挖掘國內外市場合作機會與需求潛力,拉動國內市場供給增長,形成內外經濟循環的“飛輪效應”。另一方面,通過“一帶一路”高質量建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高中國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能力,改善國際貨幣環境,提高經濟系統的韌性,助力經濟外循環。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一帶一路”面臨的挑戰
邁入后疫情時代,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在全球經濟萎縮下行、中美關系風高浪急、地緣政治烏云密布的當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也面臨著諸多新的風險和挑戰。
全球經濟萎縮下行,經濟復蘇仍面臨高度不確定性。當前,外部環境風高浪急,復雜多變。 世紀疫情影響深遠,全球經濟復蘇疲軟乏力,使“一帶一路”合作承壓。據預測,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跌破3%。逆全球化思潮和貿易保護主義勢頭不減,全球發展呈現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的產業變革進一步增加了人類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國際力量對比進入深刻調整。面對這些錯綜復雜、難以預料的因素對全球經濟前景的深刻影響,以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近年來金融債務風險的急速攀升,中國“一帶一路”建設面臨著外界干擾大、投資風險高、項目建設效益保障難等諸多困難和挑戰。更加令人憂心的是,許多共建國家是發展中國家,營商環境欠佳,投資者與國家間爭端解決(ISDS)案件頻發,這又加劇了“一帶一路”投資和建設項目的不穩定性。
美國強化對華遏制政策,大國博弈下個別國家對華態度搖擺。近年來,美國及其盟國不斷釋放出要打壓中國,以及與美國在政治制度和價值觀上不同的國家的信號,提出了“印太經濟框架”“藍點網絡”“重建美好世界”等倡議,試圖影響亞太地區國家之間的經貿合作關系。展望未來,美西方對中國的政策仍將是“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干擾因素。維護共建國家關系無疑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我國持續宣揚“一帶一路”建設“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及互利共贏的發展理念,以“一帶一路”高質量建設增強自身實力、加強國際關系、促進共享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地緣政治矛盾頻發,許多沖突在短期內難以調和。“一帶一路”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友好的外交關系和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作為支撐。然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政治制度、貿易規則、人文環境上都存在較大差異,經濟發展水平更是參差不齊。一些共建國家宗教與民族矛盾頻發,邊界領土爭端突出,再疊加天災人禍等重大事件,增加了“一帶一路”高質量建設的困難性和復雜度。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也遭遇了一些東道國在制度、文化、環境等方面的沖突和阻力,甚至有些企業和項目面臨強制關停的風險,這反映出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相應的企業保障機制尚不健全,風險防范與化解的措施仍待完善。未來,“一帶一路”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共建國家的努力,也離不開相關國際爭端解決機制的迭代優化和國內制度建設的健全完善。
“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
推進產業鏈協同,促進產業結構轉型與升級。全球化背景下,推進產業鏈協同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是提升國內供給能力和對外合作水平的關鍵。因此,應優化資源配置,整合產業鏈上下游,實現各環節的高效銜接與深度融合,提升整體產業鏈效率與競爭力。同時,推動產業的轉型和升級,引領新一輪全球產業變革。對傳統產業,推動技術改造與升級;對新興產業,借助中國市場規模優勢,優化全球產業鏈布局,并引導優質國際產業資源向中國轉移。此外,通過推動跨國企業、中小企業及產業園區合作,實現資源優勢互補、產業鏈銜接與價值鏈延伸,提升各國產業競爭力與附加值,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端、智能化、綠色與可持續發展方向轉型。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提供穩定的產業鏈與供應鏈基礎,同時為優化國內產業結構提供空間。
健全法律保護機制,構筑優良營商環境。在新發展格局下,促使企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完善制度保障與優良的營商環境。法律保護機制的公正、公平、透明與高效是賦予投資者信心、保障其合法權益的關鍵,包含知識產權保護、行政審批與服務優化及有效的商業爭議解決機制等。中國需引導“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共同制定標準、規則和監管機制,降低跨國經營風險,為企業提供更穩定、可靠的發展環境。營商環境的優良體現在公平競爭環境、企業多樣化發展、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務、投資者和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以及推動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要加強合作機制建設,堅持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的建設理念,恪守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的建設原則,積極維護市場秩序,規范管理程序,共同構建優良的營商環境。最終通過完善“一帶一路”建設的硬環境和軟環境,助力打造“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命運共同體。
落實“雙循環”布局,提供經濟增長新動力。在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格局下,深化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改革,破除要素市場分割和區域壁壘,促進各類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打通制約國內經濟循環的堵點,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形成供需互促、產銷并進的良性循環,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持續擴大對外開放的領域和程度,支持中國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推動重點產業國內外深度融合和有序轉移,不斷完善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機制,切實推進自由貿易港和自由貿易試驗區戰略,針對共建國家發展的實際需求,提高經貿資源投入的精準性,形成更高水平、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外循環合作網絡。
引領科技創新,驅動社會數字化轉型。科技創新和社會數字化轉型是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科技創新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政府需在政策層面提供支持。如:設立科技創新基金、構建科技創新平臺、推動企業與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加強中國企業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高技術領域的合作。 社會的數字化轉型可以提高經濟發展的效率和質量。以政府為主導,根據地區資源稟賦和產業特點,鼓勵國內外企業廣泛合作參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各國在軟硬件層面形成安全有序的互聯互通,有效解決共建國家和區域的“數字鴻溝”和發展不平衡問題,打造數字絲綢之路。 應整合“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科技創新人才、設備、設施等資源,促進科技創新合作,共享科技創新資源成果。為共建各國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向著共同繁榮和進步的目標邁進。
培養風險防范意識,增強風險管控和防范能力。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各類風險也日益凸顯,涉及政治、經濟、法律、環境和社會等領域。國內政府和企業需提升安全和風險防范意識,優化風險管理和防范體系。在合作過程中, 要妥善處理政治外交風險,維護穩定的合作環境,并注重贏得當地民心,以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要優化境外投資布局,預防和應對商業風險,以確保投資的安全和回報。增強應對重大突發事件風險的能力,為實現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提供保障。在風險面前,積極做好預防和應對措施,才能確保“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讓合作更具持久性和穩定性。
(應雄,中國科學院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中國科學院大學 數字經濟監測預測預警與政策仿真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上官子健,科學出版社;劉穎,中國科學院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中國科學院大學 數字經濟監測預測預警與政策仿真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