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創新之路 促進合作發展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10年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從無到有,蓬勃發展,取得豐碩成果。
為進一步推進創新絲綢之路建設走深走實,服務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由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協、重慶市政府和四川省政府共同主辦,國家發展改革委作為支持單位的“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于11月6日至7日在重慶舉辦。
共建科技創新合作網絡
多用途輕型運動飛機、花園式污水處理工藝和設備……來自匈牙利的創新項目在重慶現場路演,中國—匈牙利技術轉移中心(重慶)為兩國企業及相關機構開展科技人才、創新技術、產業資本交流對接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提供專業化配套服務。
近年來,重慶積極拓展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新空間。重慶市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與60余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創新主體開展了科技交流合作,重慶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結成國際友好城市29個、友好交流城市84個。
通過共建科技創新合作網絡,重慶市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與境外多家科研機構以多種形式開展交流互動,科技人才交流累計超過1萬人次。重慶工商大學、遠達環保公司等承辦發展中國家技術培訓班11期,招收40余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學員超300名。
在此基礎上,重慶持續深化科技項目合作,深入推進國際聯合研發。重慶大學、西南大學、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等,圍繞智能科技、生命健康、先進制造等重點領域,與國外科研機構實施科技合作項目80余項,累計投入超5億元。打造對外科技創新合作平臺體系,重慶已布局建設“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1家、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9家、其他國際科技合作平臺約40個。此外,還引進比利時魯汶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及泰國皇家理工大學等來渝聯合共建研發機構。
打造科技創新開放高地
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國際科創合作網絡越織越密,源于重慶科技創新開放新高地的加快打造。
引進落地三峽生態環境技術創新中心、長安民生物流智慧物流研究院等37個科創平臺,孵化科技企業80余家,建成新型研發機構28個,集聚院士32名,建成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330個、其中有21個國家級平臺……掛牌以來,西部(重慶)科學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對區域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逐步凸顯。
新高地呼喚新擔當。西部(重慶)科學城不斷推進科技創新開放邁上更高臺階,從夯實基礎提速建設重大科創平臺、強化協同促進科學城與大學城融合、成果轉化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優化生態營造一流創新環境等方面發力,持續提升科學城影響力和知名度。
在長江北岸的明月湖畔,兩江協同創新區也在加快建設。“我們堅持以創新驅動為引領,園區內已孵化培育企業454家,其中科技型企業151家,組建了院士團隊25個,搭建了140余個研發平臺,還引入了新加坡國立大學等數十家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發機構。借助這些平臺載體,累計引育各類創新創業人才超過3000人,已獲批5家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聊起園區發展,重慶兩江投資集團副總經理、兩江協同創新區公司董事長王飛說,“創新鏈、產業鏈在這里互相促進、深度融合,科技創新要素在這里充分集聚,兩江協同創新區正建設成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重要策源地。”
科研力量聚集,創新引擎澎湃。一座科技創新開放新高地正在巴山渝水間加快形成。
連接國際科技創新資源
物聯計算平臺、巖土與地質智能巡查技術裝備、工業雙碳大數據平臺、智能導航機器人……今年9月,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2023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舉辦,重慶市科技局會同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新區,組織近年引進建設的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重慶高新區飛馬創新研究院、哈爾濱工業大學重慶研究院、中科計算技術西部研究院、重慶同濟研究院有限公司、航天新通科技有限公司、英特爾FPGA中國創新中心等多家研發機構參展,發布多項先進科技產品,涵蓋智能裝備、信息技術、工業大數據等領域,吸引眾多海內外參展商的目光。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近年來,通過舉辦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等大型國際會議,搭建交流合作窗口,重慶正在連接國際科技創新資源、會聚國際科技創新人才,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的創新活力。
不久前,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物聯計算平臺、“智城鏈”產業鏈智能分析平臺等5項原創科技成果,展現了研究院在數字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與落地情況。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聚焦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數字產業和智能制造三大領域,幫助汽車廠商深度了解市場、精確設計產品、精準定位客戶,服務廠商“造好車、賣好車”。
重慶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相關合作方發出邀請,讓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科技、文化資源在這里交融,亮出科技創新開放共享新名片,共建創新之路,促進合作發展。(人民日報 記者 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