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論創新立新功——五礦勘查公司南嶺邊深部找礦創新團隊側記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公布了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地質找礦方向)科技創新團隊入選名單,中國五礦所屬五礦勘查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五礦勘查)南嶺邊深部找礦創新團隊入選。
2018年,為解決中國五礦南嶺老礦山資源接續難題,五礦勘查成立了南嶺邊深部找礦創新團隊。團隊按照“礦下找礦、礦外找礦、礦中找礦”的思路,創新提出“一中心、兩構造、三系統、多金屬”成礦模式,形成了南嶺鉛鋅多金屬礦成礦規律新認識。
2021年,五礦勘查依托“全位成礦、缺位找礦”理論,通過重構礦集區構造格架,在前人大量實踐工作的基礎上,首次提出認為礦體通過“倒轉”已向上的思路。經過反復研究設計“向上”找富礦的布孔方位,準確判定了礦體可能賦存部位。探礦工程啟動不到一年,找礦團隊在水口山康家灣鉛鋅礦南側深部布設的首個鉆孔“一孔見礦”,揭露到厚大的鉛鋅富礦體,實現找礦突破。
水口山邊深部找礦項目鉆機現場
在湖南常寧水口山礦區有一棟二層小樓,是五礦勘查南嶺邊深部找礦項目的指揮部。項目部工作人員在這里編錄、化驗、研究、建立地質找礦數字基座,熬過無數個夜晚、挺過無數個通宵。有時,為了尋找蝕變礦化情況,他們不顧安危,進入井下礦道,往返于山間密林,遇到蛇蟲鼠蟻是常態,渴了喝山泉、餓了啃餅干也都習以為常。
在南嶺找礦的關鍵階段,他們白天野外踏勘、采集數據、編繪圖紙,晚上整理資料、梳理問題、分析鉆孔數據,“舍小家、為大家”,很多人主動放棄了休假。團隊中年紀較大的資深專家張義博士長期駐扎在找礦一線,為更精準的繪制礦床圖紙,經常廢寢忘食地工作。年輕的來守華博士父親重病,為不影響工作進度,他選擇堅守項目,沒能趕回去照顧。
寒來暑往,冬去春來。團隊中很多工作人員每年平均駐扎一線的日子超過200天,他們遠離萬家燈火,以山為伴、以石為友,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艱苦的工作條件,發揚“勇于擔當、甘于奉獻、善于創新”的團隊文化和優良傳統,用辛勤的汗水與熾熱的情懷,踐行礦業報國的初心使命。(汪靈 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