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過去?30?年,以經濟特區、各類開發區和園區等特殊經濟空間為載體推動經濟發展是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經驗之一。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特別是“新常態”以來,我國經濟步入由“引進來”到“走出去”的發展階段。從全球尺度上謀劃、配置資源成為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客觀要求,其重要表征之一是我國企業大規模“走出去”——對外直接投資規模迅猛增長,海外園區數量不斷增加。這里海外園區指我國各級政府或企業在境外合作建設的或參與建設的,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產業鏈較為完整、輻射和帶動能力強的加工區、工業園、科技產業園、經貿合作區等各類園區的統稱。實踐證明,海外園區建設不僅是推動企業抱團“走出去”、避免企業“單打獨斗”、規避海外風險的重要方式,而且成為能夠推進本土企業通過擴展海外發展空間實現轉型升級、并促進東道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抓手。
特別是“一帶一路”建設提出和推進以來,海外園區建設更是成為我國與沿線國家間合作的主要內容和重要名牌。“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多處于工業化進程初期,其中多數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場和主要投資來源地均為中國。在有條件的國家和地區建設一批海外園區,因地制宜發展園區經濟,推動沿線國家發展,帶動我國高端裝備、先進技術標準和優勢產能向境外轉移,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同時,沿線眾多國家高度贊賞我國園區經濟發展經驗,紛紛創建各種類型政策特殊地區,以加快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有些國家還明確提出希望與我國合作,復制我國開發區和園區建設模式。截至?2016?年底,我國企業在?36?個國家在建海外園區有?77?個,其中?56?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這些園區大小不一、功能各異,進度和成效也存在重大差異。
事實上,以海外園區形式推動本國企業“走出去”,并非中國首創。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為了抓住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發展投資機遇,將本土低附加值的生產環節轉移出去,為知識密集型產業和總部經濟提供發展空間,新加坡政府開始實施“區域化?2000”計劃(Regionalization 2000)。除了出臺海外投資稅收減免政策、放松海外投資管制外,與東道國合作按照新加坡本土園區標準建立海外工業園區開發,推動新加坡企業走出去,是“區域化?2000”計劃的重要內容。目前,新加坡已在中國、印度尼西亞、越南和印度等國家建立了?10?多個海外工業園區。近年來,面對全球經濟低迷和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亞洲的日本,歐洲的英國、德國、意大利均開始探索海外合作園區建設模式。
由此可見,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通過建設海外園區,推動經貿合作,既順應了“一帶一路”沿線相關國家發展需要,也符合國際產業合作的新趨勢。國際間經濟合作正由過去單純地引進項目、吸引外資,向共建產業合作園區轉變。國際產業合作園區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重要產物,也是國家間主動對接發展戰略的結果,是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臺。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探索國際合作園區建設模式,正在積累豐富的發展經驗。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海外園區建設面臨著更為復雜的環境,存在自身發展的特殊性。一方面,“一帶一路”沿線涉及國家多,政治環境復雜,經濟社會特征迥異,存在多重風險。另一方面,受國內長期形成的建設“速度至上”心理影響,海外園區建設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急躁現象,企業盲目海外設廠,一部分海外設廠缺乏與國內產業升級有機結合。
我國海外園區建設在取得進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問題。如何吸收國際海外園區建設的經驗,認識我國海外園區建設中存在的各種問題,規范引導各種類型的海外園區建設,成為當前“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筆者旨在分析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建立海外園區現狀,結合國內外海外園區建設經驗,探索我國“一帶一路”海外園區建設模式,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為規范引導各類海外園區建設提供參考。